“开门红,全年红”,保险行业对年初销售业绩的看重可见一斑。
但伴随着监管机构不断对人身险市场“亮剑”,2018年保险业“开门红”业绩并不乐观。一份最新行业交流数据显示,以国寿、平安为代表的大型险企开年首日新单保费同比下降三成,总额不足700亿元。依赖银保渠道的大部分中小险企保费负增长70%至80%。
业内人士对此颇感忧虑,认为开年保费收入的下滑,会拖累全年保费的增长。但在笔者看来,开门红失色并非坏事。
往年的“开门红“产品中,快速返还的年金和高收益的万能险组合是主流产品形态,由于能为消费者带来快速的现金返还,一直备受市场青睐。而为了实现”开门红“,理财变保险等销售误导行为也伴随而生。
但是衡量保险公司投资价值的指标不在于新单保费,而在于新业务价值。因此脱离新业务价值率,单独地分析保费是失之偏颇的。
储蓄型业务的新业务价值率显著低于保障型业务,中国平安披露2016年长期保障型业务的新业务价值率高达82.9%,而长交储蓄型和短交储蓄型的新业务价值率分别仅为31.0%和15.3%,因此储蓄型业务带来的贡献率会远小于其对于规模保费的贡献率。
据了解,去年10月开始实施的寿险134号文,规定产品要5年以后才能返还,是限制各家“开门红”保费规模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而2017年“开门红”基数高、行业严监管也是影响“开门红”的关键因素。
仔细观察数据可以发现,虽然部分险企保费规模下降,但价值型业务保费却实现同比正增长。也就是说,在价值业务上取得了“开门红”。
事实上,保险的本质就是保障,而不是博取短期利益回报。在监管收紧、保险姓保的背景下,保障型业务在新单保费和新业务价值的占比必将持续提高,“开门红”的重要性也必将持续下降。
这也是监管部门想要达到的目标。保监会副主席陈文辉日前就在讲话中谈到:“一个行业的影响力,不能简单看它的资产规模,关键要看它起什么样的作用、监管不要越俎代庖去关心保费规模、增长率等……”
编辑:聂国春
来源于:中国消费者报
版权所有:广东叁叁叁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联系地址:广州市天河区体育西路育兰街2号102
网址:岭南消费维权网.com
咨询电话:020-82322971 投诉电话:020-82010292
投诉邮箱:2545829885@qq.com 投诉咨询QQ:2545829885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