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心理健康咨询消费需求不断增加,由于该行业缺乏统一规范,且心理健康服务效果无界定标准等因素,容易发生侵害消费者权益的事件,如出现了冒充“医生专家”、以心理咨询为名提供“软色情”“擦边球”服务等乱象。8月17日,广东省消委会特别发出心理咨询服务相关消费提示,提醒消费者警惕“心理服务”消费陷阱。
优先选择正规渠道或公益性咨询机构
广东省内各大医院均有精神科或心理精神科,医生资质高,专业有保障,消费者如有需要可首先选择医院心理咨询门诊。在不想去医院的情况下,最好选择当地高校心理学院或者心理健康中心。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公布了《广东省心理援助公益热线电话一览表》,包括广东省精神卫生中心、广东省心理危机干预专委会、12355青年之声、医院、高校、社工等多种心理援助公益渠道,有需要的消费者可优先选择。(网址:http://wsjkw.gd.gov.cn/xxgzbdfk/fkzs/content/post_2896151.html)
注意了解咨询机构信用信息
2017年,国家取消了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证书,降低了从业人员的准入门槛。目前一些培训发证机构对从业人员技能培训书标准、要求不统一,消费者在面对这些“专业证书”的宣传时要保持一定警惕,切勿轻信;如确需选择社会化的心理咨询服务,应多方面了解咨询机构的信用信息,可通过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等政府网站或渠道查询、了解该心理咨询机构是否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因违法行为被行政处罚或诉讼等。
此外,对于存在不良信用信息的心理咨询机构,建议不要选择或慎重考虑。选择心理咨询机构时还应当事先了解机构口碑评价、实际服务水平、售后服务和对客户隐私保护情况,尽量先体验后消费。
增强消费风险防范意识
心理咨询服务通常采取预收款方式,消费者在缴纳预付费用之后,可能面临服务质量得不到保障、退费难的风险。建议消费者尽量选择按次支付咨询费用,或者在付款前通过正式合同方式明确约定服务内容、服务质量、退款计算方式等。避免一次性缴纳高额服务费,减少资金损失风险。
此外,消费者在购买心理咨询服务后,要注意妥善保存好付款凭证、合同或协议、宣传单、发票等证据,以备日后发生消费纠纷时维权有据,当发现心理咨询机构有异常情况时,要及时向有关部门咨询、投诉或举报,依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强化自我疏导应对
当前心理咨询服务市场还有待进一步规范,如果确有心理问题,不专业的咨询不但起不了作用,还可能会耽误接受正规治疗的时间。
为此,广东省消委会提醒广大消费者,在遇到心理问题时,一是应正确面对,积极调整心态。对于不良情绪和心理压力,要学会自我调整,自我疏导。
二是讲究方法,科学释放压力。可制定科学的作息时间表,合理分配工作、学习、娱乐、餐饮、运动、休息时间,按时饮食、规律作息,因地制宜进行适度的有氧运动;或通过与亲人、朋友沟通交流排遣情绪,释放压力。
三是分清程度,寻求专业援助。如果发现心理问题比较严重或无法自我疏导时,应及时寻求正规专业的机构或人员进行心理援助。
编辑:陈晓莹
来源于:中国消费者报•中国消费网
版权所有:广东叁叁叁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联系地址:广州市天河区体育西路育兰街2号102
网址:岭南消费维权网.com
咨询电话:020-82322971 投诉电话:020-82010292
投诉邮箱:2545829885@qq.com 投诉咨询QQ:2545829885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