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着白大褂,手拿玻璃试管,蘸取样品溶液,滴入化学试剂,等待试纸反应……6月28日,在由市场监管总局、教育部、卫生健康委指导,市场监管总局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食品安全进校园”活动现场,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的同学们浸入式地体验了一回食品安全检测员的工作,并通过专家讲解、绘画比赛等方式,了解食品安全知识,培养健康营养意识。
国务院食品安全办副主任、市场监管总局副局长孙梅君在当天的座谈会上表示,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校园食品安全再怎么强调都不为过;学校是维护校园食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主体责任要摆在第一位;校园食品供应不是单纯的市场行为,政府部门必须加强监管;校园食品安全涉及方方面面,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
健全标准守住底线
当天的食品安全检测体验活动在民族小学礼堂内举行。笔者看到,现场共设置了4个体验区,来自不同年级的学生在专业检测人员的指导下,对牛奶中的三聚氰胺、肉制品中亚硝酸盐以及新旧大米成分等进行现场检测。
在亚硝酸盐检测体验区,几名学生在华测检测认证集团检测人员的指导下,把少量火腿肠放于试管中,滴入化学试剂。几分钟后,学生们就发出“变成紫色了,真的变成紫色了”的叫喊声。检测人员表示,为了能起到警示作用,她在实验前特意往火腿肠中添加了大量亚硝酸盐,溶液变成紫红色意味着该样品的亚硝酸盐含量已经严重超标。她告诉学生们,亚硝酸盐属于食品添加剂,有防腐保鲜的作用,常见于火腿肠等肉质加工品,在不影响食品安全的前提下是被允许使用的,但是使用含量必须遵照国家的规定,“除了肉制品,储存时间长的肉类、菜类也可能会生成亚硝酸盐,过量摄入的话会引发中毒,严重的话甚至有可能致死,所以对于放置时间过长的食物,也一定要引起重视”。
在当天举办的校园食品安全座谈会上,中国人民大学食品安全治理协同创新中心主任韩大元表示,当今世界的竞争本质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竞争又突出体现在国民健康体质的竞争上,“儿童健康应成为未来20年国家的核心竞争力,让儿童拥有强壮的体魄,是全社会的核心责任,而食品安全就是这个过程中的底线和基石”。
国务院2011年发布的《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强调,要保障儿童食品、用品安全,完善婴幼儿食品、用品的国家标准、检测标准和质量认证体系,强化生产经营企业的质量意识,建立婴幼儿食品安全监测、检测和预警机制。目前,0~3周岁婴幼儿配方食品、辅助食品的标准、生产、研发、监管制度已初步建立和完善。但是3周岁以上儿童食品领域的监管法律及标准仍是空白状态。对此,韩大元表示,针对校园食品安全问题,要坚守儿童优先保护原则,同时,应尽快建立统一的儿童食品标准,“不能成人与孩子的标准混着用”。
动员各方形成合力
为更好地保障校园食品安全,今年上半年,国务院食品安全办曾开展为期两个月的全国校园食堂及周边食品安全风险隐患排查工作,共监督检查学校食堂和学校集体用餐配送单位36.2万户次,约谈相关责任人3.4万人次,下达责令改正通知书6.3万份,立案2287件,罚没5997万元,没收问题食品1.9万公斤,取缔5299家。但是校园食品安全不能仅仅依靠强制力,儿童食品行业的良好发展,除了需要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还需要学校和社会提供正面的引导。
2016年,食品安全教育正式被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全国众多城市也纷纷将食品安全知识纳入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课程。而在民族小学,食品安全知识的普及已经从课堂延伸至课下。该校美术老师告诉笔者,为了配合2019年食品安全宣传周的活动,同时寓教于乐,更好地激发学生兴趣,自5月起,学校在全校开展食品知识绘画征集活动,鼓励学生用更生动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理解和看法。
在画廊展示区,可爱的蔬菜水果、可恶的垃圾食品、可恨的非法添加剂跃然纸上。孩子们经由老师的讲解,将科学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理解,再通过拟人的方式呈现出来,充满奇思妙想。五年级的小逸以绿色食品为主题完成了一副连环画,图画中,橘猫老师在向迷糊的小熊猫普及绿色知识。据小逸透露,她的灵感来源于学校食品安全教育课上老师和学生对话的场景,“我以前也像图画里的小熊猫一样,认为绿色产品就是颜色是绿色的产品,通过老师的讲解和这次绘画才知道,绿色食品指的是安全、优质的食用农产品及相关产品”。
民族小学校长马万成介绍说,从一年级入学开始,学校就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食品意识,“这种意识不仅仅指的是食品安全教育,还包括围绕食品展开的节约粮食的意识,排队打饭的意识,不挑食的意识等,目的就是为了让相关教育真正融入孩子们的生活”。
中国学生营养与健康促进会学生餐分会委员张倩提出了食品安全知识的“传递链条”,她建议,在校园食品安全问题上,学校应发挥主体作用,利用教学优势向学生传递正确知识理念,再由学生把相关知识带回家中传给父母,父母再辐射周边朋友,从而形成整个社会的合力。
平衡膳食均衡营养
在民族小学,午餐实行的是外购模式,每天由专人将餐食送至学校,学生可以自行领取。五年级的学生小雨告诉笔者,她最喜欢吃咖喱土豆,最不喜欢吃炸鸡,“遇到咖喱就会多吃一点”。
喜欢的多吃,不喜欢的少吃甚至不吃,这不仅是小雨的习惯,也是很多同龄人的“饮食准则”,而这也是儿童营养不良或是营养过剩的原因之一。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如何让孩子们在学校不仅吃得安全,还要吃得开心,吃得有营养,已经成为当前学校食品管理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今年4月,《学校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管理规定》正式实施,对校内食堂、外购食品、陪餐制度等做出了明确规定,被称为“史上最严校园食品规定”,也将“营养”提到了与“安全”同等重要的位置。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副教授范志红认为,好吃、安全与营养不可割裂,协调三者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开展食欲教育。所谓食欲教育,主要指对青少年在科学饮食习惯、饮食理念方面进行早期介入培养。在我国,虽然家庭、学校早有“不要挑食”“不许剩饭”等告诫,但系统性的教育模块设置仍然缺乏。范志红表示,当前北京小学生肥胖率较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学生缺乏科学饮食观念,只根据自己的口味来进行选择。她建议,学校应尽快开展食欲教育,“引入营养师制度,建立我们中国的食欲模式”,同时尝试“分餐”制度。“让不同体质、不同年龄的孩子能够获得不同的营养和饭量,避免出现挑食偏食的情况。”她强调,食品安全是底线,食欲教育是提升,两者应实现协调发展。
来源于:中国消费者报·中国消费网
版权所有:广东叁叁叁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联系地址:广州市天河区体育西路育兰街2号102
网址:岭南消费维权网.com
咨询电话:020-82322971 投诉电话:020-82010292
投诉邮箱:2545829885@qq.com 投诉咨询QQ:2545829885
微信扫一扫